找到相关内容1519篇,用时32毫秒. ·把佛教导航设为主页
  • 佛教入华初期传布地理考

    按释道安经录云:‘安世高以汉桓帝建和二年(一四八),至灵帝建宁中(一六八 ̄一七一),二十余年,译出三十余部经。’  于雒阳出经者,稍后,又有支谶,出三藏记集序晋支敏度合首楞严经记曰:  谶,月氏人...一端,自为其时汉人修习佛法之最杰出者。盖桓灵之际,安侯宣法东都,从游者众,同书集序六晋谢敷安般守意经序云:  于时囗归宗,释华崇实者,若禽兽之从麟凤,鳞介之赴虬蔡矣。   当时洛阳之佛教,固未有如此...

    何启民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8160155251.html
  • 忍气吞声不是真修行

    。”《瑜伽师地论》五十七也说:“云何忍辱?谓由三种行相应知:一、不忿怒,二、不抱怨,三、不怀恶。”另《大智度论》六亦云:“众生种种加恶,心不嗅恚;种种恭敬供养,心不欢喜。……是为众生中忍。”同书卷十五也有:“忍诸恭敬供养众生,及诸嗔恼淫欲之人,是名生忍。忍其供养恭敬法,及嗔恼欲法,是为法忍。”在《优婆塞戒经》也另示忍有两种:第一是世间忍,就是能忍饥、渴、寒、热、苦、乐;第二是出世间忍,即能...

    圣严法师

    |忍辱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article/2005/11/2206321894.html
  • 圣严法师答:佛教徒可跟异教徒通婚吗

    皈依了佛教(根本目得伽八)。另有佛的信女须摩提,也嫁给了外道的信徒,感化了外道的信徒。(增一阿含二二须陀品之三)   因此,一个正信的佛教徒,在四摄法的‘同事’的原则...

    圣严法师

    佛教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fjask/2007/07/10292011597.html
  • 能立不遣

    理论疏》下(末);《因明义断》;《因明入正理论义纂要》;《因明论疏明灯抄》六(本);《因明论疏瑞源记》;《三十三过本作法纂解》下。 ...

    不详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11511538097.html
  • 俱不遣

    立不遣”之失。“俱不遣”可划分为两俱、随一、犹豫三种,兹列表说明如下:  [参考资料] 《因明入正理论疏》下(末);《因明论疏明灯抄》六(本);《因明钞》二;《因明入正理论疏瑞源记》;吕澄《...不遣者,对彼有论说如虚空;由彼虚空不遣常性无质碍,以说虚空是常性故,无质碍故。”《因明入正理论疏》下释云(大正44·136c):“即声论师对萨婆多等立声常,无碍,异喻如空。(中略)两宗俱计虚空实有,...

    不详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11512138105.html
  • 倒离

    ,使命题归于荒谬。(沈剑英)  [参考资料] 《因明论疏明灯抄》六(本);《因明大疏私抄》八;《因明论疏瑞源记》;《因明三十三过本作法纂解》下。 ...异后宗异。如《因明入正理论》云(大正32·12b):“倒离者,谓如说言,诸质碍者皆是无常。”《因明入正理论疏》下释云(大正44·137b):  “宗、因、同喻,皆悉同前。异喻应言:诸无常者见彼质碍,...

    《中华佛教百科全书》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11521838175.html
  • 比量相违过

    ───────┘  [参考资料] 《因明入正理论义断》;《因明入正理论义纂要》;《因明论疏明灯抄》三(末)、四(本)、六(末);《明本抄》;《明要抄》三;《左府抄》中;《因明大疏私抄》...

    《中华佛教百科全书》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11522138180.html
  • 亚洲佛教简史——尼泊尔佛教

    载,尼波罗国的人民邪正兼信,大小乘兼习,该国的国王是刹帝利栗呫婆种,笃信佛法。佛教传入尼泊尔的时间,大约是在阿育王统治时代,至今加德满都附近还保存一座当时所建的佛寺。在世纪玄奘大师抵达印度时,当地僧众约有二千多人。当佛教在印度衰微之后,尼泊尔佛教仍很兴盛。   另外,义净的《西域求法高僧传》上,描述该国天王寺的僧侣擅长梵语、梵书,可知世纪末叶,梵语教学盛行于尼泊尔了。   世纪...

    不详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14000939010.html
  • 忍气吞声不是真修行

    地论》五十七也说:“云何忍辱?谓由三种行相应知:一、不忿怒,二、不抱怨,三、不怀恶。”另《大智度论》六亦云:“众生种种加恶,心不嗔恚;种种恭敬供养,心不欢喜。……是为众生中忍。”同书卷十五也有:“忍诸恭敬供养众生,及诸嗔恼淫欲之人,是名生忍。忍其供养恭敬法,及嗔恼欲法,是为法忍。”在《优婆塞戒经》也另示忍有两种:第一是世间忍,就是能忍饥、渴、寒、热、苦、乐;第二是出世间忍,即能忍信、戒、施...

    圣严法师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3262939759.html
  • 论佛教唯识学的对象理论

    因缘”指有为法中亲生自果的因素,包括种子生现行、现行熏种子两个方面。《成唯识论》说:“因缘,谓有为法亲办自果。此体有二,一种子,二现行。”“等无间缘”指心、心所的生起由前念引生后念,念念相续,没有间隔。《成唯识论》说:“等无间缘,谓八现识及彼心所前聚于后,自类无间,等而开导,令彼定生。”“所缘缘...

    魏德东

    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3391140726.html